文章分类

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艺考指导>表演艺考必读:在“我”与“他”之间的平衡

表演艺考必读:在“我”与“他”之间的平衡

发布时间:2025-08-20 点击次数:4

在表演艺考的考场上,考官最想看到的不是完美的模仿,而是考生在“我”与“角色”之间游走的灵性。这种灵性源于对哥格兰“两个自我”理论的深刻理解——每个演员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者,既要保持本我的清醒,又要让角色在舞台上自然生长。

 

第一自我:演员的内在控制中枢

第一自我是演员的内在核心。当考生站在聚光灯下时,必须保持“间离效果”般的冷静,像指挥家掌控乐团般调度自己的呼吸、表情与动作。这种控制不是机械的克制,而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角色后的从容。就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“在角色里生活”,考生需要让第二自我成为流淌的河水,而第一自我始终是坚固的河床。

 

双重螺旋:自我与角色的互动关系

两个自我的关系如同DNA双螺旋结构,既相互缠绕又保持独立。在《雷雨》片段中,周萍的挣扎不是演员本人的情感宣泄,而是第一自我对角色命运的深刻共情后,通过第二自我外化出的层次感。这种融合需要考生建立“情感记忆库”,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表演素材,同时保持观察者的清醒,避免陷入自我感动式的表演。

 

训练支点: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

艺考训练中,有三个关键支点:

首先是角色解剖术,用“五何法”(何时、何地、何事、何因、何人)构建角色立体画像;

其次是开发表演工具箱,通过“情绪电梯”练习掌握从1到10级的情感控制;

最后是建立舞台安全阀,用“第三只眼”监控表演状态,当角色情绪即将失控时,第一自我能及时拉回表演航向。

 

即兴突破:戴着镣铐的创造性表达

在即兴小品环节,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在角色中保留独特的个人印记。就像梅兰芳演贵妃,既有程式化的古典美,又融入个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。这种“带着镣铐的即兴”,正是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的创造性改造。

 

表演艺考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既能钻进角色灵魂,又能随时抽离的“双重人格者”。当考生在考场上展现出这种平衡能力时,他们不仅是在塑造角色,更是在完成一次次对人性深度的勘探。最好的表演永远发生在两个自我的交汇地带,那里有真实与艺术的完美共振。


微信二维码

157943861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