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类

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艺考指导>表演艺考踩雷预警!这5个坑千万别踩!

表演艺考踩雷预警!这5个坑千万别踩!
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点击次数:11

1.过度“演情绪”:用“套路化表情”代替“真实感受”

这是最常见也最让考官反感的细节。很多考生误以为“有情绪=会表演”,于是刻意模仿“哭”“笑”“愤怒”的外在形式。

 

考官讨厌的核心原因:表演的本质是“还原真实生活中的人”,而非“展示情绪技巧”。这种“套路化表演”会让角色变得虚假、空洞,暴露考生不懂“从角色经历出发推导情绪”的核心问题,也体现出对“表演真实性”的理解偏差。

 

修正方向:接到考题后,先思考“角色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”,再结合角色的身份、处境,让情绪自然从眼神、语气、肢体动作中流露,而非刻意“做表情”。

 

2.肢体僵硬/多余:要么“紧绷像木偶”,要么“乱动抢注意力”

肢体是表演的“第二语言”,但很多考生会陷入两个极端:

一类是过度紧张导致肢体僵硬:站着时双手不知道放哪里,走台时身体僵直、步伐僵硬,完全无法用肢体辅助表达角色状态;另一类是肢体“多余动作”太多:演对话时频繁摸头发、扶眼镜,没有剧情需要却来回踱步,甚至在对手表演时不自觉地“小动作不断”,分散考官注意力。

 

考官讨厌的核心原因:肢体要么“没参与表演”,要么“干扰表演”,都说明考生对“身体的控制力”不足——既无法通过肢体塑造角色,也缺乏“舞台纪律感”,不懂“每一个动作都要为角色服务”。

 

修正方向:日常对着镜子练习“角色肢体塑造”;练习时刻意控制“无意义小动作”,记住:“没有用的动作,不如不动”。

 

3.台词“念稿子”:无停顿、无重音,只有“声音”没有“内容”

台词是传递角色思想的关键,但不少考生的台词表演停留在“把文字念出来”的层面:要么语速过快,没有换气和停顿,考官听不清内容;要么语调平淡,没有重音和节奏变化,比如演“疑问”时没有上扬语气,演“强调”时没有加重音量;

更差的是“背稿感”明显,眼神游离,完全不与对手或考官产生“交流感”。

 

考官讨厌的核心原因:台词的本质是“角色的说话”,而非“机械的读文”。没有节奏、没有交流的台词,会让角色失去“灵魂”,也暴露考生对“文本的理解不足”——连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懂,何谈“演角色”?

 

修正方向:先逐句分析台词的“目的”,再根据目的设计停顿、重音和语调;练习时强迫自己“看着对手的眼睛说话”,哪怕是独白,也要想象“倾诉对象”的存在。

 

4.不看对手:“自说自话”的“孤独表演”

很多考生在双人或多人小品中,会陷入“只顾自己演,无视对手存在”的误区:对手说话时,自己要么低头摆弄道具,要么眼神飘向别处,完全没有“倾听”的反应;对手做出动作时,没有及时的肢体或表情回应,导致剧情断裂;甚至会“抢戏”——不等对手说完就打断,或者在对手表演时故意做夸张动作“抢镜头”。

 

考官讨厌的核心原因:表演是“人与人的互动”,尤其是集体小品,考的不仅是个人能力,更是“合作意识”。不看对手、不回应对手,本质是“不懂表演的协作性”,既破坏了剧情的连贯性,也暴露了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心态——这类考生在未来的剧组中,很难与他人配合。

 

修正方向:练习时时刻提醒自己“对手是你的‘镜子’”,对手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动作,都要给出“真实的反应”;记住:“好的表演,是两个人一起‘完成’的,不是一个人‘展示’的”。

 

5.“装成熟”“扮深刻”:用“油腻感”掩盖“青涩感”

部分考生为了显得“专业”,会刻意模仿影视剧中的“成熟演员”,比如:演情感戏时强行“端着”,用深沉的眼神、缓慢的语速装“沧桑”,但眼神里没有内容,反而显得空洞;演冲突戏时刻意“放狠话”,语气凶狠却没有情绪支撑,像“小孩子学大人吵架”;甚至在外形上“过度包装”:明明是高中生,却刻意梳油头、穿成熟西装,与自身年龄和角色定位严重不符。

 

考官讨厌的核心原因:艺考选拔的是“有潜力的年轻人”,而非“模仿成熟演员的‘赝品’”。考官更愿意看到考生“真实的青涩感”——哪怕有瑕疵,但有灵气、有生活气息;而“装出来的成熟”会让考生失去“独特性”,显得油腻又虚假,反而暴露“不自信”(只能靠模仿掩盖自己的不足)。

 

修正方向:接受自己的“青涩”,在选择角色或设计表演时,优先考虑“贴近自己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内容”,用“真实的生活感受”支撑表演,比刻意“扮深刻”更能打动考官。


微信二维码

15794386165